WFU

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

維他命 D 缺乏的爭議

作者:劉漢文


許多研究把血中 25(OH)D 的濃度小於 20 ng/ml,定義是維他命 D 缺乏 (Vitamin D Deficiency),濃度 30 ng/ml 以上,定義是充足 (Sufficiency)。

以這個濃度當標準,會發現美國和世界各地都有維他命 D 缺乏的現象。

但 2016 年 NEJM 的一篇文章,認為這樣的統計結果,是因為維他命 D 缺乏的血中濃度被錯誤定義了。


平均需要量和建議攝取量


美國國家醫學院 (Institute of Medicine, IOM) 制定的飲食參考攝取量,維他命 D 的平均需要量 (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, EAR) 是 70 歲以下成人每天攝取 400 單位的維他命 D,可以讓 50% 的健康成人血中 25(OH)D 濃度達到 16 ng/ml。

建議攝取量 (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, RDA) 則是每天攝取 600 單位維他命 D,讓至少 97.5% 的人,血中 25(OH)D 濃度達到 20 ng/ml。

文章作者認為,把建議攝取量 (RDA) 所達到的 25(OH)D 濃度,當成缺乏的標準,會高估維他命 D 缺乏的盛行率。

而且假設所有人,都把維他命 D 吃到建議攝取量 (RDA),整個常態分佈往右移,就會有人的維他命 D 超過上限攝取量 (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, UL)。依 IOM 的定義,是每天攝取 4000 單位維他命 D,血中 25(OH)D 濃度達 50 ng/ml。


濃度 30 ng/ml 才足夠?


照這樣看來,國內外的骨質疏鬆症治療指引,建議血中 25(OH)D 濃度要在 30 ng/ml 以上,是不是沒有必要呢?

其實骨鬆治療指引,和美國內分泌學會的維他命 D 缺乏的治療指引,血中 25(OH)D 濃度標準,與建議的維他命 D 補充劑量,都是依據臨床試驗的結果來制定。


制定的依據


臨床試驗發現副甲狀腺素的濃度,跟血中 25(OH)D 濃度呈相反關係。20(OH)D 濃度越低,副甲狀腺素濃度越高。當 25(OH)D 濃度介於 30-40 ng/ml 時,副甲狀腺素就不會再上升。


收集 20 個雙盲試驗的統合分析發現,越高的維他命 D 補充劑量和越高的 25(OH)D 濃度,越能預防跌倒和骨折。最佳預防效果是每天 700-1000 單位或血中 25(OH)D 濃度 30-44 ng/ml。

停經婦女的血中 25(OH)D 濃度,從 20 ng/ml 增加到 32 ng/ml,可以讓腸道對鈣的吸收增加 45-65%。

前面的統合分析,也發現一般的維他命 D 補充劑量,不會讓血鈣上升。要吃到每天 10 萬單位才會導致高血鈣!

最後,因為血中 25(OH)D 的真實濃度,可能因為檢驗方法的不同(放射免疫分析、高效液相層析儀等),而讓驗出來的數字有些許誤差。如果把建議值設定的高一點,不管用哪一種檢驗方法,都能確保真實濃度是足夠的。


30 ng/ml 以上為充足


所以,美國內分泌學會把 25(OH)D 濃度在 20 ng/ml 以下,定義為維他命 D 不足 (Deficiency);21-29 ng/ml,定義為維他命 D 缺乏 (Insufficiency);30 ng/ml 以上,定義為維他命 D 充足 (Sufficiency)。

這是多方面考量後的結果。提升 25(OH)D 濃度到 30 ng/ml 以上,可以盡量減少維他命 D 缺乏的影響。


上限攝取量一萬單位


美國內分泌學會建議的維他命 D 需要量,比 IOM 的建議攝取量 (RDA) 高。19 歲以上缺乏維他命 D 的成人(孕婦和哺乳婦女也是),建議每天攝取 1500-2000 單位。

上限攝取量 (UL) 是每日一萬單位,也比 IOM 的建議高很多。但是在這個範圍內,要造成高血鈣的機會其實非常低。


每個人都要驗 25(OH)D 嗎?


一般健康人不用篩檢,有維他命 D 缺乏風險者才需要檢驗。

風險包含:骨質疏鬆症、跌倒或非創傷性骨折病史的老年人、慢性腎衰竭、肝臟衰竭、腸道吸收不良的疾病、副甲狀腺機能亢進、懷孕和哺乳婦女等。

一般人只要注意有適度的陽光,從鮭魚、鮪魚、鯖魚、魚肝油、蛋、乳製品、蘑菇等食物來攝取維他命 D 即可。